为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精神,8月10日下午,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长葛慧君就加快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、全力推进全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。
必须拓展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新空间
要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,能否拓展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至为关键。省里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,提出了要重点实施影视演艺产业发展计划、数字内容产业打造计划、文化创意设计提升计划、文化新兴业态促进计划、工艺美术产业升级计划、文化制造业转型计划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计划、文化体育产业推进计划等“八大计划”。围绕“八大计划”的实施,我们要突出抓好“五个环节”:
一是坚持以优势产业来引领。
这些年来,我省在新闻出版、影视、综艺、动漫游戏等产业上取得了先发优势,许多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。我们要始终把发展影视演艺产业、数字内容产业、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等优势产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,不断扩大产业规模、提升产业层次,着力打造全国领先、行业闻名的产业发展高地。如影视业,要重点推动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发展,提升影视产品制作水平,积极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影视企业,真正把浙江打造成为全国影视产业的副中心。在积极“培优”“增优”的同时,还要眼光向内“挖潜”,推动传统产业、特色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。尤其在特色产业方面,浙江历史文脉深厚、文化形态多样,各地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标识印记,做深内涵、彰显品质,在传承中提升、在继承中创新,促进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。
二是坚持以融合理念来推进。
要推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在更广范围、更深程度、更高层次上融合发展,当前要突出做好两篇文章:一个是“互联网+”的文章。作为互联网大省,我们要发挥好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、国家级信息经济示范区的优势,依托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、乌镇互联网经济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、金华数字创意产业试验区,以业态创新、产品创新和内容创新为重点,加快发展网络文学、网络影视、网络游戏、动漫、数字音乐、数字电视、数字教育等数字内容产业,加快培育文化新业态,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。另一个是“文化+”的文章。要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,加大对文化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,支持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,培育一批高新技术文化企业;加快文化与金融的融合,探索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渠道和形式,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向文化领域;加快文化与创意设计的融合,推动文化创意设计融入装备制造、消费品工业、旅游业、农业等相关产业,开发更多生活化、创意化的产品,实现文化向生活的渗透融合。
三是坚持以大平台大项目来带动。
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,要有大决心大力度,更要有大平台大项目。所谓大平台,就是要建设产业发展集聚区(园区、基地、小镇、街区)。产业只有集聚起来,才会产生溢出效应。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目前,实验区已集聚了843家影视机构、492个工作室,拥有多达29家上市企业、6家影视类高新技术企业,注册“横漂”演员数量达4.8万余人。2016年,实验区实现营业收入180.90亿元。省委车俊书记在金华调研时强调,要推动横店影视产业更好地发展,成为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。下一步,我们要在继续推进文化特色小镇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、文化创意街区等发展平台建设的同时,重点谋划好之江文化产业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,制定专项规划,使之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,切实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水平。所谓大项目,就是要有一批成熟度高、成长性好、先导性和牵引性强的优势项目。大项目带来的是大发展,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,必须在项目谋划、项目推进上有新视野、新思路、新办法。要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,强化项目储备和招引,发挥各类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,对重大项目重点扶持、优先支持,集中力量办“大事”,促进文化产业加速发展。
四是坚持以文化消费来拉动。
浙江人均GDP正在向2万美元迈进,即将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,文化消费发展势头强劲。扩大文化消费,就要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质量。省委车俊书记强调指出,要从供给侧发力,积极调整文化产品供给结构,解决好文化产品机械化生产、快餐式消费的问题。我们要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生产的引导和扶持力度,大力推进产品内容创新,以高质量、高水准的内容产品赢得市场口碑,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。扩大文化消费,就要培育文化消费群体。要培养文化消费理念,引导人们打破文化消费就是“免费消费”的思维定势,养成愿意花钱享受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的习惯,正确引领文化消费意愿,激励文化消费行为,形成崇尚文化消费、享受文化消费的社会氛围。要注重消费需求差异,提供更多“私人订制”式的文化产品,实现文化消费从旅游、电影、阅读等传统领域拓展到网络文化、数字文化等新兴领域,从低端消费过渡到更高层次的消费。扩大文化消费,还要有良好的消费环境。要进一步健全文化市场,重点培育图书报刊、演出娱乐、电影电视剧、动漫游戏等传统文化产品与网络等新兴文化产品相互结合、高中低端互为补充的文化消费市场,加快文化市场法治化建设步伐,有效维护消费者文化消费的合法权益。要进一步完善文化消费设施,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,让消费者能就近就便地享受文化服务。要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消费扶持力度,经常性地把文化产品送到基层、社区和群众家门口,帮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。
五是坚持以对外文化贸易来助推。
这些年,我省文化贸易发展势头很好,2016年全省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0.7亿元,比上年增长29.8%;今年1至6月,我省文化服务进出口总额达20.68亿元,其中文化服务出口达7.84亿元,增长84.74%。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,重点培育一批影响力大、国际竞争力强的文化贸易领军企业,积极培育外向度高、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小型文化企业群体,围绕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通过文化“走出去”和“引进来”相结合的方式,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,积极拓展国际文化市场,全面提升对外文化贸易的质量和能级。要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建设,打造一批文化出口基地、文化艺术品保税区等文化贸易集聚区,形成一批有较大知名度的对外文化贸易展会,把更多好的本土文化产品、文化服务“卖出去”。
必须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用劲发力
一是要着力打造一批领军型的重点文化企业。
对打造万亿级文化产业而言,不仅要解决重点文化企业“有没有”的问题,更要解决好重点文化企业“强不强”的问题。我省重点文化企业的基础是好的,有的已成为在业内有重大影响、在地方有标杆作用的“名企”“名牌”。但也要清醒地看到,与国内外知名的现代文化企业相比,我省重点文化企业的体量、规模、效益、影响还远远不够。要加快万亿级文化产业发展,就必须拥有一批领军型、支柱型的文化企业。要推动重点国有文化企业实施集团化战略,支持龙头性文化企业跨地区、跨行业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组,着力形成龙头带动、以大促小、交相辉映的发展态势。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,列出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名单,集中资源、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扶持、重点培育。一般来说,重点文化企业集聚了优质的文化品牌和产业资源,有着做大做强的基础和条件,我们要加大指导扶持力度,力争涌现出更多总资产和年收入均超百亿的重点文化企业。
二是要着力扶持一批成长型的骨干文化企业。
骨干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,没有国有民营和体制内外之分。骨干文化企业要占据更大份额、发挥更大作用,就必须在“成长型”上做足文章。去年,我省评审认定了100家首批成长型文化企业,这些企业有的成长迅速,发展很快。成长型文化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主业,始终围绕主业谋发展,真正把主业练成“绝活”,加快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。省内有实力的文化企业,目前没有上市的要积极争取上市,能够挂牌的要抓紧挂牌,这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运行制度和内部管理,有利于在资本市场上融资,有利于成长型文化企业发展壮大。政府、银行等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沟通,在政策、资金、人才、社会保障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,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,帮助成长型文化企业走得更好更远。
三是要着力培育一批活力型的小微文化企业。
在文化产业发展中,既要有一批顶天立地的大型文化企业,也要有一批“铺天盖地”的小微文化企业。小微文化企业数量多、个体小,活跃在文化产业中市场竞争最为充分的领域,是文化领域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,也是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的“蓄水池”。要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大省的独特优势,积极关注、支持、引导各类小微文化企业发展,优化公共服务,营造良好环境,激发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潜在活力,帮助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,推动小微文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