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在入选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中的631部藏品中精选出了112部,按“唐宋本”“辽金元本”“明清本”“稿抄本”四个专题陆续推出,让读者在亲近这些国宝时,感受到沉淀于中华古籍中的质朴之美。
由于疫情,南京图书馆一年一度的晒书节线下活动按下了暂停键,但配合晒书节做的线上展览却在正常进行。
彰显东方文化 独特的内在力量
古书记载着古人生活的痕迹,直至今日,我们依然能从古书墨水与纸浆的味道中辨析出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由于古书厚重,彰显着东方文化独特的内在力量,在不断了解、亲近和感受中,能让人淘澄心性、陶冶情趣。与此同时,珍贵的古籍也以极高的文物性、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,不断造福于后人。
南京图书馆一直遵循古籍保护“藏用并举”的原则。
一方面加强其原生性保护与修复,另一方面则加快进行数字化建设,以更好地发挥古籍的价值,实现文化传承。
南图馆藏的近一万部珍贵善本古籍,目前已经完成数字化,读者可以前往图书馆查阅电子扫描件,部分特色文献已在官网发布。
“楮墨流辉——南京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”无疑是对其古籍保护成果的一次阶段性展示。正如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关鹏飞所说,“展览把知识性融合到了物质文明载体上”。
仅从此次线上展览来看,每种古籍都配以文字说明,以揭示基本信息和主要内容。附有一至两幅反映版本特色的书影,以较全面地展示南图所藏珍贵古籍的特色和价值,具有极高的鉴赏性。
所选古籍形式多样,涵盖了内府、藩府、私人、家塾、书坊等多种刻书机构;版本更是包括套印本、活字本、拓本、钤印本、彩绘本等,不一而足,具有极高的文献、文物及艺术价值。
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,后期还打算把这些展品编辑成一本图录出版,以体现南图在古籍收藏方面的深厚积淀与传承有序。
镇馆之宝 一度残缺破损
去年,在《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》中,南京图书馆以107部占全国总量14.2%的数量,成为除国家图书馆外,入选数量最多的古籍收藏单位,其中的北宋刻本《礼部韵略》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此次线上展览,其依然在列。据了解,《礼部韵略》在江西被发现时已经残破,传世的“北宋本”寥若晨星,此书的出现被誉为“二百年来古籍界的重大发现”,现已成为南图的又一镇馆之宝。
众所周知,古籍大致可以分为印本和写本两种。
雕版在唐代出现,到宋代被大量使用,书籍由此进入刻本时代,宋元本书在印本时代备受尊崇,以至于有“一页宋版,一两黄金”说法。由于宋本刻印质量高,流传又少,有的学者更愿意抄宋本,以供学习和研究。
“举子科场写诗作赋,既要牢记字韵,又不能犯讳,这就催生了韵书的纂修。”
北宋刻本《礼部韵略》就是科举考试用的工具书,在南图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周蓉看来,其功能相当于《新华字典》。
据介绍,入选的《礼部韵略》由北宋丁度等人编撰,作为两宋科举考试官方指定考试用书,具有崇高的地位。此本《礼部韵略》字体古朴,刀法古拙,应为当时坊间刻本;不仅是现存最早刻本,比日本真福寺藏本刊刻时间早,而且去声、入声两卷保存完好,能补真福寺藏本之失,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,为海内外孤本。
张仲景传世之作 存世仅三部
宋本刊刻学术价值为世人所公认,其独具时代特色的美学价值,如“纸坚刻软,字画如写”的字体风格、大气端庄的装帧形式,使后人视同拱璧。
那么,在接下来的“辽金元本”“明清本”“稿抄本”三个专题中,将有哪些国宝亮相此次线上展览呢?
工作人员介绍说,“辽金元本”单元将出现《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》,该版本可谓良工精刻,校勘几无错讹,同时也是现存早期版本;存世仅三部的医家传世名作《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》,是典型元刻本风格,版刻粗犷,墨色浓重,用草筋纸刷印;曾入选南图十大珍本的元刻本《乐府新编阳春白雪》,正文前有柳如是小像一帧,书中还有柳如是自己的批校。
在“明清本”单元,既有历史上第一部《苏州府志》,还有在明初所刻、尚有元刻遗风的《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》,据了解,书中夹缝多有朱笔校字,为校勘名家何焯手笔,卷末还有康熙四十三年何焯跋文。
文章来源:金陵晚报
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。